22年教师资格历年真题解析7篇

22年教师资格历年真题解析7篇 第1篇

导致该区域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查看材料
B.水土流失
C.退耕还林
D.荒漠化
B.《平湖秋月》
C.《牧童短笛》
D.《夕阳箫鼓》
A项:《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的二胡曲。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平湖秋月》原是一首粤曲,源于北方小调《闺舞》,又名《醉太平》,后经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改编为民族乐曲。后又经陈培勋改编为钢琴曲《平湖秋月》。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C项:《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创作的钢琴曲。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古曲,之后被改编为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与题干不符,排除。
A.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呼吸减慢
B.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呼吸加快
C.心跳减慢,血压降低,呼吸加快
D.心跳减慢,血压降低,呼吸减慢
《荷塘月色》的作者是( )。
A.郁达夫
B.朱自清
C.鲁迅
D.郭沫若
《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此文为其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22年教师资格历年真题解析7篇 第2篇
人们常说:“教育法,丽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 【 】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B.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C.创造能力
D.观察能力
迁移的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 ( )
A.官能心理学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认知心理学
试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与教育对经济的影响两个方面。
(1)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2)教育对经济的影响。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中的生产与消费关系;教育的供给与需求。
教育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教育并非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教育的过度扩张不仅不会带来经济的增长,甚至还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高、社会动荡不安等。目前各国经济学家和教育界人士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等理论观点,试图来平衡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解决教育改革和经济生活中的矛盾。
B.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被动的
C.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D.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依据是 ( )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 C.教师的道德品质 D.教师的道德行为
22年教师资格历年真题解析7篇 第3篇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教师课前讲授故事“一个快递包裹的经历”,得出交通方式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同样也是人类地域联系活动的主要方式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交通运输的概念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那怎么定义交通运输呢?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看书勾画,回答。交通运输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在交通运输过程中,既不生产物质产品,也不改变被运送物品的自然属性和性状,它只是实现人员和物资等位移的主要手段。
【展示素材】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提问: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回答。手提肩扛——牲畜驮运——现代运输。
【过渡】了解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概念和演替,那么现代交通运输都有哪些呢?
2.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
【展示素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图。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得出现代交通运输主要包括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
【教师总结】以上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是我们现代生活最为常见的,在出行时面对众多的运输工具应该如何选择呢?接着就来学习一下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以及选择依据。
3.交通运输的选择
【展示素材】各种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比较
【问题】(1)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要考虑什么因素呢?
(2)对比这些因素,它们之间有何优缺点呢?请同学们结合素材分组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是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运行速度快、灵活性和连续性强等。而各种运输方式各有长处与不足,应根据运输对象的性质和运量不同,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请同学们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
【师生互动】人的出行:必须考虑出行目的。人们对货运的要求可以根据四个字:多、快、好、省。
货运:贵重或急需而数量不大──航空
容易死亡或变质的──公路
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铁路环节
要根据人们的要求和客观条件对运输工具做出选择。
【教师总结】各种交通运输路线,通过与各种交通运输站点相互交织,形成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使人们的生产活动、贸易往来、社会交往变得更加便利。交通运输正向高速化、大型化、专用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环节三:巩固提高
阅读课后知识窗“交通运输的专业化——集装箱运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一次出行经历中交通运输的选择。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管道运输的优缺点。
2.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好处呢?
缺点: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2、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要的方式和手段。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
B 、 社会需要
C 、 教师特长
D 、 幼儿发展
下列作品中,布卢姆的代表作是 ( )
A.《教育目标分类》
B.《教育心理学》
C.《学习的条件》
D.《教育过程》
B、C、D三项的作者分别是布鲁纳、加涅、奥苏贝尔。

飞抵重庆后,飞机启程南京的时间被屡屡推迟,其原因可能是( )。查看材料
B.四川盆地处于反气旋控制下
C.重庆连日阴雨,不利于起飞
D.南京地区遭受台风的袭击
B. 正式的课程
C. 领悟的课程
D. 运作的课程
22年教师资格历年真题解析7篇 第4篇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的过程?
【答题要点】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①认识的间接性;(2分)
②认识的交往性;(2分)
③认识的教育性;(2分)
④有领导的认识。(2分)
要求适当展开。
教学泰戈尔《金色花》时,有学生突然提出:孩子不见了,母亲却安然地散步、读书、吃午饭、做祷告、伺候牲口,是否不正常?我本来应该及时回应学生的观点,但当时反应不够快,没有想好怎么应对,简单带过了这个环节。
为了解决上述课堂教学问题,教师应该采取的有效教学措施是( )。
B.具体分析学生的思路,借助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感知散文诗的特点,解决学习疑惑
C.搁置突发性问题,表扬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课后自行广泛查阅资料,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D.把学生按不同观点分成小组,展开辩论活动,把文本解读活动转化为课堂言语活动,转化课堂矛盾
A项:确实应该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但是仅仅这么做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有效的教学措施,排除。
B项:分析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去感知《金色花》这篇散文诗的特点,从而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解决学生的疑惑,是有效的教学措施,当选。
C项:搁置突发性问题是不合适的,会打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是有效的教学措施,排除。
D项:将一堂阅读课中的文本解读活动转化为课堂言语活动,会打乱课堂进度,影响教学进程,不可取,不是有效的教学措施,排除。
教师管理方法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思想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法。
行为控制 动机激励
A.月亮对海水的吸引力比太阳大,引起地球上潮汐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月亮对海水的吸引力
B.世界著名的“死海”位于西亚,尽管“死海”的含盐量较高,但其中的营养物质也很丰富,“死海”中有大量的水生动植物
C.云和雾都是水蒸气达到饱和并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而形成的,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D.X射线是一种波长比紫外线更短的光,它是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1895年发现的
急求,江苏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重点,最好是南京师范大学版本的谢谢!!!!
22年教师资格历年真题解析7篇 第5篇
B.少数人的民主
C.不成熟的民主
D.实质上的专制
_________是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刻板印象
B.食物
C.空气、飞沫
D.皮肤接触

B. 用波长为 325nm 的光照射, 可使氢原子从 n=1 跃迁到 n=2 能级
C. 一群处于 n=3 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两种谱线
D. 用波长为 633nm 的光照射时, 不能使氢原子从 n=2 跃迁到 n=3 能级


(1)B海域近年来在夏季经常出现一种海洋污染现象,这种污染现象是什么 试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
(2)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这一地区工业的区位因素。(10分)
(2)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丰富的铁、煤等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辽河水源,劳动力资源和辽河平原的农业资源。
22年教师资格历年真题解析7篇 第6篇
B.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______的代表,被称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其教育代表作是______.
要素教育《林哈德与葛笃德》
B、 因材施教原则
C、 启发诱导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
D.智力发展的测验
略。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22年教师资格历年真题解析7篇 第7篇
B.儿童少年
C.成年
D.中老年
B.统一要求,不能特殊
C.批评点点,坚持常规
D.降低要求,个别对待
(2)对学习对象、学习需要的分析;
(3)对学习情境的发展;
(4)对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对学习过程的安排和调整;
(6)对学习对象行为的预测和评估等。
(2)学习锻炼社会交往的能力;
(3)学习锻炼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4)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5)进行合适的性教育。
B.乡政府
C.学校
D.公安机关

上一篇:2021教师资格考试题库精选8辑